1. 首页 > 工作总结

师者风范的年终体现:思想政治工作与教书育人的深度结合

那天的晨读课,小雨突然摔了课本。教室里瞬间安静,所有人的目光在她和我之间来回游移。我抬手示意班长继续领读,蹲下身帮她捡起散落的纸张时,发现政治作业本上画满了涂鸦——不是常见的卡通人物,而是反复覆盖的"虚伪"二字。

这场景像块棱镜,突然折射出我坚持多年的"完美融合教案"的裂痕。三年前,当我在市级思政研讨会上展示《价值判断在议论文写作中的渗透》时,评委们称赞"形式新颖"。可真实课堂里,总有学生像小雨这样,用沉默或尖锐划开精心设计的"德育包装"。最让我挫败的是上学期那场公开课:分析"网络暴力"案例时,小李突然举手:"老师,这些道理我们早会背了,但隔壁班王明欺负同学的事儿,您怎么不拿来讨论?"

问题从来不在知识的传递,而在土壤。我开始系统梳理近三年37份问题周记,发现68%的冲突事件都发生在"非德育场景"——数学课上争辩解题步骤引发的冷战,生物实验分组时的孤立现象。这逼着我拆掉学科间的围墙:在讲欧姆定律时,我们讨论"电阻"与"人际沟通障碍"的相似性;改作文时,我用红笔圈出的不只是病句,还有那些暴露价值观矛盾的表达("虽然作弊不对,但大家都这样")。

我不再认为融合是往教案里插入名言警句,而是发现知识本身的思想褶皱。讲《岳阳楼记》"先忧后乐"时,有个男生嘟囔"现在谁还信这个"。第二节课,我带来父亲参与扶贫的工作照:"这张拍摄于他胃出血住院当天——你们觉得,是什么撑着他拔掉输液管回村?"教室后排传来吸鼻子的声音。

我不再追求即时性的正确表态,而是学会等待。小雨在涂鸦事件后两周的周记里写道:"您没让我写检讨,反而问我哪些‘虚伪’让您无意中表现出来了...其实政治课讲诚信时,我正目睹班干部篡改考勤表。"后来我们以此为契机重组了班委监督机制,但过程缓慢到令人焦虑——有家长投诉"耽误学习",同事提醒"别越界"。

我不再迷信标准化评价。当领导要求量化"思政融合成效"时,我交上去的是学生自主整理的《学科思政发现手册》:化学课代表标注的"元素周期律中的量变到质变",体育委员记录的"篮球战术与团队精神错位时刻"。厚度参差,墨迹深浅不一,但这比任何测评表都真实。

现在想来,最有效的教育往往发生在预设路径之外。上周五放学,看见小雨和当初质疑"思想课无用"的小李在黑板报前争论"AI该不该有道德底线",我默默把班会主题改成了"科技伦理工作坊"。这种生成性的思辨场域,比所有精心设计的德育案例都鲜活。

新一年的雪落下来时,我依然会在教案本左侧留出"思政生长点"的空白栏。但或许更重要的,是学会在批改作业时多停留三秒——那些涂改的痕迹、边角的速写,才是真正的思想地壳运动。

(写到这里,习惯性翻了翻办公桌抽屉里学生塞的纸条。最旧的那张已经泛黄:"老师,您上次说‘错误是思想的胎动’,那我可能是全班最会思考的人——落款:您最头疼的‘杠精’小张。")